1)第八三二章 变革之殇(二)_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晏殊语气不屑的将近日来改革派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的所作所为跟苏锦和盘托出。

  原来,自元日过后,赵祯应范仲淹等人所奏,扩大谏官人员编制,召包拯、余靖、王素和蔡襄等人为谏官,可能是畏惧于即将到来的压力,范仲淹等人决定先下手为强,首先让谏官们弹劾朝中重臣。

  三月里,除了包拯觉得事情不可操之过急,不愿参与参奏之外,欧阳修领头,余靖、王素和蔡襄三人从之,将第一个目标锁定了副宰相王举正。

  王举正此人也确实有可指谪之处,这个人平日唯唯诺诺沉默寡言,在朝堂上奉行明哲保身之策,是个名符其实的骑墙派;而范仲淹等人选择王举正下手也是考虑周详的,王举正正是靠祖荫入仕,累官至副宰相的高位的秘诀便是不但任何责任,功劳自然没有,但也找不到他一点点的失误之处,而正是这一点成了四谏官弹劾他的理由,身为中枢重臣不能为国效力碌碌无为,尸餐素位留之若何?

  赵祯为了表示对变法的支持立即准奏,将王举正副宰相之位罢免,驱逐出京去外地当了一名州官,同时任命范仲淹兼任副宰相之职。

  尝到甜头的改革派再接再厉,四谏官在此出马,这回将矛头指向了一个大老虎——久病不朝的吕夷简,而吕夷简本来已经不能来处理政事,赵祯实在不忍心下诏免职,于是便命人叫吕夷简写了自请致仕的奏表,赵祯加封其太尉之职致仕,吕夷简争了一辈子,居然被人撵下了宰相之位,气急败坏,于四月初病死家中。

  但赵祯并未将宰相之位交给改革派中的一人,本来晏殊是下一任宰相的有力人选,但因为晏殊不同意进行变法,范仲淹韩琦等人极力反对晏殊出任新宰相,赵祯无奈之下,将副宰相章得象扶正,命其暂代宰相之位。

  四谏官还不罢休,第三次将矛头对准朝中反对变革的主要人物,夏竦和杜衍,理由是这两人略无军功,不能担当枢密院重职;这一回的理由及其牵强,赵祯也觉得不太好办,同是赵祯也敏锐的感觉到一旦这两人再被弹劾,朝中便无派系之别,剩下的大小官员均会倒向变革派,而这样的结局让赵祯有些心慌。

  虽然赵祯决心变法,但他也不希望朝堂上一家独大,太后教给他做皇帝的秘诀之一便是权谋平衡论,他要留着反对的声音作为限制的棋子,这样他才能坐山观虎斗。

  于是赵祯只免了夏竦的副枢密之职,保留了杜衍的枢密使之职。

  这样一来朝堂上便形成了以副宰相兼枢密副使范仲淹、枢密副使韩琦、富弼、御史中丞欧阳修为主的改革派当权的状态,变法派占了绝对上风,无论气势上还是职位上都似乎已经成了气候;而晏殊因为某种原因未被变革派瞄上,究其原因

  请收藏:https://m.bi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