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九十六章 难以研究的黍稻_塞外江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塞外江南!

  周国成见杨承志这样说,他也没有办法,只能同意带着黍稻的种子回去研究,具体最后能不能研究出增产的方法,这就不是他关心的了。

  反正政府交给他的任务他算是圆满的完成了,能带回黍稻的种子这说明杨承志还是看在一家人的面子上,要不然的过来的是别人的话杨承志还不一定让往回带黍稻种子呢。

  其实在过年那几天人们在第一次吃食炎帝糕的时候,杨承志家中的那几个老爷子也曾经和杨承志提及过把黍稻到其它地方。

  杨承志当时也不好意思推脱只能交了实底,当这些老爷子知道黍稻产量太低,这话也就不了了之了。

  可没想到这几天铺天盖地的报道说的都是黍稻的事情,这不就连华夏政府也出面派过来周国成,大打亲情牌,想让杨承志交出黍稻种子。

  结果没成想,杨承志痛痛快快就把黍稻种子叫出来了,可就是种植的技术死活也不同意,这让这些老爷子也没有办法。

  人家杨承志都说了,自己这种技术是从一本孤本古籍中学到了,要想种植的话还需要一个中药配方把这些中药加在水中浇灌的话黍稻才能增产。

  这种方法不适宜大面积种植,因为中药的成本太高,要是种的多的话黍稻泛滥的话就得不偿失了。

  听杨承志这样说,家中的那些老爷子也不能再说什么了,他们只能寄希望于华夏的农科院了,希望他们能像水稻一样研究出新一代的黍稻,这样的话就可以造福人类社会了。

  在周国成在杨家沟呆了两天后,带着杨承志从后院地窖中搬出来的一大袋子黍稻的种子离开了杨家沟。

  在周国成回到燕京后,立即把杨承志说的话上报给了中央,中央立即责成曾经培育出高产水稻的杂交水稻之父袁大师带领专业团队开始着手研究黍稻增产的问题。

  他们希望在一年或者几年的时间内争取把黍稻增产的问题给解决了,只是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第一年种植的时候,黍稻的产量并没有杨承志说的那样低,一亩只有几十斤,在第一年种植后,每亩亩产都在一百多公斤。

  这让农科院的专家都认为杨承志说的不真实,他们根本没有用什么方法,黍稻亩产就能达到一百多公斤。

  这要是在进行杂交的话,亩产上个几百公斤肯定不在话下,不过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等到第二年的时候,种植的黍稻亩产一下就变成了几十斤。

  可用从杨家沟带回的种子的话,亩产还是在一百多公斤,这让农科院的人都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从人家那里带回的种子就能高产,自己培育出来的种子就变成地产了。

  可这些农业的精英们根本不信邪,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直致力于研究黍稻杂交的问题,可到头来无论他们怎么研究,黍稻的产

  请收藏:https://m.bi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