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八章 走麦城_穿越之我是阿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过来,到时候攻守逆势,自己以火器部队依托城防坚守,刘厚相信来再多的魏军也奈何不了自己。

  可是,在麦城一连等了三天,刘厚也没有等到魏军的到来,反而等到斥候来报,魏军的几支部队都退回了襄阳城附近,再次在襄阳城外依托地形,作口袋状驻扎起来。

  刘厚郁闷了,他本来想将麦城作为一个绞肉机,吸引魏军来攻,然后慢慢将来犯的二十多万魏军磨掉,谁知道这个司马懿那么精明,竟然不追击了。不是说诸葛一生唯谨慎吗?怎么这个老狐狸司马懿也那么谨慎?

  魏军不来,刘厚也没有办法,现在他也不敢过去,只好暂时在麦城安顿下来,让大军休整一段时间了。

  这次出征,hong军的损失不算大,除了能治愈归队的伤兵,牺牲和伤残要退伍的士兵大概在千人左右。按照死伤人数来算,蜀魏两国这次交锋,无疑是蜀国获胜的。

  魏国足足损失了五万人马!郭淮带领着五万人在荆山地区布了个小口袋想伏击蜀军,后来被hong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几千人遁入山林,做了一个月的野人后才陆陆续续找到魏军的大部队重新归队。

  加上蜀军两次在襄阳城用火箭炮轰击城墙和城池内,造成一万多人的死伤,两相加起来,魏军损失的人马比五万人只多不少。蜀魏两国的战损比差不多是一比五十,双方战损比相差非常悬殊。

  战损比那么悬殊,主要得益于火箭炮那融化一切、撕碎一切的可怕威力。在魏国有热武器的情况下,在魏国部队数量多几倍的情况下还能取得这样的战损比,除了蜀军有更好更先进的武器外,还有一个既是偶然又是必然的因素,那就是他们溜的快。

  说它是偶然,是因为当时大家都不明白司马懿到底有什么阴谋,甚至他是不是有阴谋也不知道,郭攸之也只是凭直觉感觉到不对劲才提议撤退的。

  甚至刘厚的谋士中都还有人不赞成撤退的,幸好,刘厚有后世的知识,对司马懿存在足够的敬畏之心,所以他才采信了郭攸之的意见而不是邓芝的意见。这个过程中多少有点运气的成分。

  说它是必然那就是郭攸之、步骘、刘厚三人打的仗多了,对于一些不妙的风向有一种敏锐的直觉,对于形势的判断还算及时、准确。这种直觉有点类似于动物对危险的本能感觉,用个时髦点的词来说就是第六感。

  正是他们这种敏锐的第六感,使得他们在危险来临前,选择快速地逃之夭夭。如果他们不是一感觉有点不对就逃,而是犹犹豫豫,还想等等看再说,那么很可能他们不是被魏军围困,最终弹尽粮绝而死就是被司马懿的人海战术堆死。

  总之一句话,这次他们胜在够滑溜。但是,战争的胜败并不是看谁死的人多

  请收藏:https://m.bi65.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